登录/注册
当客户投放车身广告的时候是在投放什么?
编辑:编辑部 TheBusAD 2021-11-02 1682 分享
编辑:编辑部 TheBusAD 2021-11-02
1682 分享

注:本文由杭州巴士传媒集团总经理孟鑫鹏提供,交通广告观察媒体平台整理编辑。

杭州巴士传媒集团总经理 孟鑫鹏

户外媒体因其视觉冲击力强,到达率高,千人成本低等特点,一直受广告主青睐。尤其是成功的品牌,在户外的花费平均占了他们整体广告预算的13%,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。户外广告到底应该怎么投?带着这几年的从业思考,我们从最朴素的认知出发,来谈谈客户投放前的一些宏观思考。

拿到一笔预算,比如1000万,投什么?怎么投?一个亿,投什么?怎么投?区域怎么投?全国怎么投?创业公司怎么投?成熟品牌怎么投?其实不管怎么投,最后都是两种投法,一是拍着自己的脑袋投,二是猜着老板的心思投。期间各种数据,模型,论证,调研都是在为这两种投法做注脚,证明我们是对的而已。但是,我们的最后的结论会说明,投户外,或者品牌广告,拍脑袋是对的,关键是谁的脑袋,什么时候拍。

在全世界,规模化的户外媒体投放效果永远无法完成有效的量化测评,很多公司数十年来试图完成这个任务,但最终都是徒劳,为什么?因为出发点错了。我们对效果的定义是什么?曝光率?到达率?有效到达率?转化率?在户外,广告投放与最终的品牌认知、营销数据一定有关联,但是没有一个模型能证明到底是如何关联的,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关联的,你能讲出来的关联性论点我们可以逐一反驳。甚至,所有的品牌广告都是这个特点,如果有一天,你的市场总监跟你大谈品牌广告的转化率,那他有很大的职业风险,如果媒体方大谈转化率,你可以很真诚的告诉他:我不知道,谁也不知道。

品牌广告媒体不要谈转化,不要砸重金玩互动。因为商业的本质要完成可检验的闭环。所以我们看到,分众是如何证明他的媒体价值的,江南春老师在《人心红利》、《抢占心智》中用了大量的品牌案例,他们有两个共同特点:一是成功案例(投放后销量大增),二是在一个投放周期内,大比例的(超过60%)广告预算都放在了分众,飞鹤,伊利,蓝月亮,等等。用品牌销售增量反推分众媒体效果的,在符合这两个特点的前提下这样推导没有问题。但是我们也会发现,分众海量的客户中,一定有失败的,并且这样推导的风险在于,这些客户在继续保持这个投放量的情况下,会一直保持成功吗?如果失败了,如何自圆其说。

我们想表达的是,强如分众,也不会从媒体本身出发去大谈转化,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推。每天多少人进电梯,多少人看了,看到了,记住了,下载了,买了,而且是因为分众广告而产生消费行为了,这永远没有人知道。江总在《抢占心智》中仅用了很少的篇幅讲了“精准化投放,互动式营销”的话题,因为其实也没啥好讲的。

但是,这并不妨碍分众在品牌媒体的丛林中长期占据狮子王的地位,而且我们一众小弟深度认可并且追随。因为在当前这个信息极度碎片化、小屏化的时代里,没有一个品牌广告媒体能像分众那样占据户外广告的黄金特点:

·相对封闭的小环境;

·无聊且尴尬的可停留时间;· 声画同步的强制收视;

·小区、写字楼多业主、网格式、规模化分布;

(如果你小看这个特点,问问那些单一业主、强监管的媒体就知道了);

.抢先占据全国主要城市(注意抢先意味着优质),并且正在下沉;

·全面完成数字化+传统灯箱媒体改造。

.分众能满足你对品牌媒体的一切美好想象,不服来战。

这六点是分众的底层逻辑,江总在他的营销体系中提出的关于分众的几乎所有理论:饱和攻击,媒介势能,短期引爆,流量是品牌赢得人心的结果,等等,基本都是基于这个底层逻辑提出的。当然,江总也讲了很多非分众的理论,很多对于营销人,对其他一众品牌媒体都是具有极大启迪价值的。

然而,分众最大的缺点就是贵。好的东西就必然贵,因为供不应求,价格必然上涨,这是《资本论》说的。如果他不贵,我们就真的没法活,分众在2021年又逆势涨价了,这是对的,因为人家知道自己是谁,想要什么。

那么,好且贵的分众应该怎么投?

按照剥洋葱的方法,我们剥到最里面的内核可以看到,投分众的核心就投短期引爆,优势有很多,但是核心就是这个。在品牌的短期引爆能力上,所有的品牌类媒体无出其右。适合有大资金的初创型品牌,定位转型期的品牌,新品发布类的品牌,IP打造类,重大活动、发布会,以及,钱太多随便投一下的品牌。

你见过长期持续投放分众的品牌吗?几乎没有,很多品牌会选择一波或者多波段间歇式投放,因为长投真的投不起。所以,当我们遇到客户有足够的钱,且目标是短期引爆的时候,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把客户介绍给分众。

明明要说公交,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讲分众,因为分众是品牌广告的标杆,把分众说明白了,其他媒体的逻辑其实很简单。我喜欢喝岩茶,有一次在武夷山“瑞泉”喝到一泡比较顶级的岩茶,口感瞬间引爆,滋味确实印象深刻,但是爱喝茶的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其实需要的是“口粮茶”。品牌在喝完分众、核心地标LED这些顶级茶以后,漫长的“品牌渗透”期中开始需要我们一众其他各类户外“口粮茶”的配合。凡是谈及品牌,必然是一个“长期主义”的结果,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在这个过程中,从费用而言,可能波段式引爆品牌需要花费的比例比较大,但是长期的品牌渗透是每一个品牌都绝对不能放弃的事情。

如何做出选择?在无法谈论精准的情况下,户外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媒介,只是你的大众和我的大众略有不同而已,所以我们引入一个词,叫“模糊精准”,其实很好理解,就是把精准的颗粒度放大。客户在选择品牌媒体时,第一看大数据,第二看媒体核心优势与投放需求的匹配性。

如何看大数据?这个数据确实需要很大,我指的是数据颗粒度必须大,比如:人口,GDP,人均收入,学历层级比例,收入层级比例,购买力指数,年人口净流入/净流出,城市幸福指数,等等。为什么要看这个,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大众媒介的“大众”。投品牌广告就是撒网捕鱼,捕鱼之前你想再多“我今天打算捕几条黄鱼”都没有用,你能看的是:用多大的网?撒向多大的水域?这个水域根据经验判断鱼多不多?以什么鱼为主?这些大数据有了之后,你想要的鱼根据概率推算即可,如果概率是固定的,手里的网就这么大的情况下(比如千人成本),必须撒向基数大的水域,这是一个首先的判断。如果有人承诺你肯定能捕100条大黄鱼,那么这些鱼一定是托儿。

这就是品牌广告投放的“捕鱼理论”,在目前这个时代,朴实且适用。

所以,区域化的品牌广告是吃城市发展红利的,全国化的媒体是吃中国发展红利的,没意见吧,因为支撑我们媒体的核心其实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那些小数据,而是“水大鱼大”的大数据。我们必须坚定支持城市的发展,坚定地相信中国的强大。

这些数据怎么看,渠道非常多,只不过不同的媒体之间有不同侧重点而已。比如分众要看覆盖点位,小区、写字楼入住率(其实也是难以验证),地铁、高铁、机场要看客流量,公交、候车亭要看地面出行人群(不是乘坐公交的人群),公交保有量,出车率等等。

如何看媒体核心优势与品牌投放需求匹配性?分众我们已经分析了,那比如地铁呢?我的理解是,地铁的核心优势是相对封闭且可利用的大场景,这里所说的核心优势是指,这些媒体一定有其他很多优势,但是这个是最难以替代的,最具核心卖点的。地铁说人流量可以吗?可以,但不是核心,因为地铁固定线路的人群容易相对固定,且有一部分一年坐不了几次地铁,这些人群难以覆盖。我们去看近几年比较比较成功的地铁案例,基本都是基于大场景的逻辑在做,品牌森林,全包车,声光电创意改造,产品堆头,品牌长廊、品牌墙互动,等等。有些地铁广告公司已经在放大声量讲这个核心定位,这是对的,地铁媒体未来长期存在且有价值的点就是可利用的场景,在这点上,高铁、机场是不如地铁的,当然,高铁广告的核心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带来的激增商务流量。

那么公交呢?公交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中长期品牌渗透的极致性价比。这里说的中期是指3-6个月,长期是6个月以上。城市全域网格式覆盖,流动化传播,伴随式收视,规模化的大众媒介中,你不会找到比它更好的、更具性价比的品牌渗透载体,也就是我们说的“口粮茶”投公交广告,就是买口粮茶,朴实无华但离不开。中长期投放公交媒体,这个性价比有多高,我们可以套用对应城市的大数据,用千人成本简单比较一下。当然,公交媒体是目前全国运营质量最参差不齐的媒体之一,上画面积,响应速度,创意限制,售后服务,一堆问题,但其实也是机会点之一。

另外,在永远无法实现数字化改造的户外媒体中,公交车身是其中一个,只要它还具有公共交通工具的属性,就永远无法做到数字化,因此而带来的制作费会是一个长期的存在,但是分摊至中长期,这个成本变得很小。无法数字化是劣势,也是优势,户外媒体上,中国客户就是喜欢独占静态式发布,除非是地标电子屏,连分众都仍然保持框架平面媒体,这个喜好将来依然如此。

江总为什么会提出“抢占心智”?因为媒体本身的硬件创新已经内卷,我们整天高喊户外媒数字化,科技赋能,这些没有错,而且新技术已经在大型灯光秀、无人机表演等领域大放异彩,但这不代表全部,大部分户外媒体的硬件创新其实很难:一难在技术嫁接,二难在资金投入,三难在安全监管,四难在环境制约,五难在市场认知。创立于2003年的分众传媒,硬件设备不断迭代,目前已经完成了“大屏+小屏+框架”的组合模式,数字与传统相融,动静态结合,声画一体,偶尔玩点花式互动。过去近20年,他们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使命:我是谁。

接下来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:客户/用户认为你是谁?

完成这个使命就是完成了客户心智的抢占,目前情势下,客户认为我们是谁比我们是谁更为重要,我们去访问20个客户,听听他们心中对我们媒体的认知和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否对称,答案是显而易见的:极度不对称,追求两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是我们下一个五年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。对媒体做重新思考和定位,在某一个细分领域,形成一定的不可替代性,这个不可替代性要深入客户心智,客户说“好”才是真的“好”,这是当前户外大媒不得不做的功课,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,现存的每个媒体既然没有被历史淘汰,那就有他存在的价值,我们应该潜心去研究这个核心价值是什么,只有这个,才会让我们走的更远。

为什么要研究媒体的核心价值?因为未来,推动户外媒体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力要变化,喝一杯酒签10万单子的时代不会再有,虽然必要的客情仍然需要,但是增长的驱动力将全面转向媒体运营,我们说的运营是指,对媒体价值的深入挖掘,提炼,传达,呈现,在媒体经营中沿着核心价值不断进行人工干预,以期让市场对这个核心价值不断认知,认可,认定,江总用了整整两本书在做这个事。

未来,运营一定重于销售,先在面上赢得市场,再在点上赢得客户,这个顺序不能颠倒。

所以,我们再回过来看上文说的几个媒体,不难看出分众会不断加固他的“短期引爆”这一核心价值,地铁会不断加固“场景营销”这一核心价值,公交会不断加固“中长期投放极致性价比”这一核心价值,高铁会不断加固“覆盖中国核心商务(公务)人群”这一核心价值,虽然其他几类在体量上、客户预算分配占比上跟分众不是一个量级,但是我们无一例外的在共同争夺客户有限的预算,哪怕分众剩下的大家总可以分到吧,所以仍旧必须讲清楚你到底有别于其他的是什么,能为客户带来什么。

因此,对公交车身媒体应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位:3个月以上品牌广告,投公交。这个定位应该像王老吉喊怕上火那样坚持不懈的喊,大声自信的喊,这是我们的定位,是我们的核心价值,背后的逻辑我们讲的很清楚了。

品牌广告不仅要做到“广而告之”,更要做到深入人心,只有在消费者心中“种草”,使消费者形成潜意识的消费需求,品牌才能真正走进消费者的内心,产品才能被认可,市场才能不断扩展。公交媒体无论是自身体量还是媒体属性,在品牌曝光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如果品牌广告投分众是下一场大范围暴雨,极短时间让你见识什么是真正的雨的话,投放地铁就是小范围雷阵雨,在一个区域范围形成独特雨景,投放公交就是绵绵的春雨,随风入夜,润物无声,万物生长,品牌的中长期渗透,因此,公交媒体无疑是最优的选择。




交通广告观察

这里是交通广告观察———城市公交媒体信息平台。自2013年创办以来,始终致力于公交媒体行业,服务于广大公交媒体经营企业,持续关注公交媒体行业动态,网罗行业各方观点,以精彩的内容及优质的用户体验为支撑,建立起优质的资源整合平台,助力城市公交媒体行业蓬勃发展...详情

 

手机版二维码

公众号二维码

网站及其文字内容归中广联盟(北京)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有,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,不得擅自转载使用。

本站(PC网站、手机网站)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告知,本站将及时处理或撤换。

Copyright 2007-2020 www.ctad.org.cn Allright reserved

京ICP备19060073号-1

网站建设:北京引领盛世

手机版二维码

公众号二维码

交通广告观察

这里是交通广告观察———城市公交媒体信息平台。自2013年创办以来,始终致力于公交媒体行业,服务于广大公交媒体经营企业,持续关注公交媒体行业动态,网罗行业各方观点,以精彩的内容及优质的用户体验为支撑,建立起优质的资源整合平台,助力城市公交媒体行业蓬勃发展...详情

 

网站及其文字内容归中广联盟(北京)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有,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,不得擅自转载使用。

本站(PC网站、手机网站)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告知,本站将及时处理或撤换。

 

京ICP备19060073号-1

Copyright 2007-2020 www.ctad.org.cn Allright reserved

网站建设:北京引领盛世